之前在做全國鑄造企業產業分析報告的時候,看到一個名詞“供給側改革”。5個字每個都認識,但是卻完全不懂意思。這個詞是在2017年10月18日,習大大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,報告中說到,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,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,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,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。
首先,如果說到經濟增長,“三駕馬車”投資、消費、出口,這三駕馬車就是經濟的“側需求”,與他對應的就是“供給側”。之前提到經濟增長,條件反射就是擴大需求、刺激消費。但是現在習大大提出的“供給側改革”是一種新思路、新方法,更是所有企業的一個新發展方向。
在新政策的提出后,全面清理整頓,加強行業規范管理;堅決淘汰落后產能,引導產能有序退出。落后的技術都會面臨淘汰,如何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生存下來,在政策引導下,所有的鑄造學術會議都提出了抓質量,保產能。
從更開始冶煉,之后的鑄造,再到后續的加工制造業,對于不同的企業,清楚金屬材料中各元素的含量,只是保證自己產品的質量的一部分。在來料檢驗、過程檢驗、出廠檢驗,每一個環節中,一臺快速簡便的元素檢測儀器是必不可少的。
而在實際情況下,大多數企業因為沒有一個強制的規范管理,都是更多的采用第三方檢測,像之前去參加的一個探討鋼瓶技術的會議,其大多數是依賴第三方的檢測結果,而事實上采取這種做法,耗時耗力,對于自己的生產計劃也是不利的。更有單位,對上游的鑄造廠提供的數據報告堅信不疑,然后導致了大規模的產品質量問題,對于自己的信譽產生不利的影響。
中大型企業對于質量的檢測還是相當的重視,在實驗室內,像直讀光譜儀、碳硫儀、金相分析儀、探傷儀等等,而這些也只是他們在實驗室內的儀器,在實驗室外,更有類似X熒光光譜儀做金屬原料的分類檢測、廢舊金屬的分類檢測等等,不一而足。國內的小型企業卻沒有這方面的認知,在這方面的重視程度完全不足,對于監控力度不足,只懂埋頭苦干,生產大量的次等產品,這也是好多企業為什么銷量上不去的根本原因。
而緊跟“一帶一路”的東風,質量更高的產品更容易走出去,對企業的發展更有利,來自境外的訂單,對于廠家的要求也是很嚴格,你有多少儀器,有沒有相關的設備,都是很嚴格的。
以上,就是我對政策的粗淺解讀。